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正文

西南医科大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以科研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3-07-05 11:58:02 封面新闻

今年2月19日,权威机构Healsan Consulting LLC(美国恒祥咨询)发布的全球核医学领域SCI论文大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在全球核医学领域发表SCI论文影响力排名中,作为核医学最活跃医院机构之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继续保持全球排名前三,全国排名第一。

作为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西南医大”)的附属医院之一,该院在核医学科取得的成绩是学校近五年来科研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南医大以其跨越式发展受到了各界瞩目。近期,该校将迎来第二次党代会。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梳理西南医大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回顾步履铿锵的科研创新足迹。

加强科技供给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


【资料图】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3.5万㎡的科技大楼建成投用,作为科研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聚集地,科技大楼最大的意义在于“筑巢引凤”,搭建开放共享、干事创业的平台。截至目前,科技大楼已有21个科研平台和10个PI团队有序入驻并开展科研工作,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新标地。

在泸州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的机遇下,西南医大稳步推进各类科研平台建设,现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89个,其中省部级及以上45个。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西南医大通过“内培外引”,充实和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造智力引擎,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获批市厅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3个,其中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

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结合学科优势,西南医大主动作为,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建成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教育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代谢性血管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对科学研究的孜孜以求,印证着西南医大人科技报国的时代担当与家国情怀。近5年来,学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在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探索中,西南医大迎来学科发展的“高原”和科研成果的“高峰”,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从2018年至今,学校共发表SCI论文近6000篇,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其中包括Lancet、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北大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论文近200篇。

推进产学研用融合 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学校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582项,科研经费共计12.6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54项、省部级项目443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及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项)“零”的突破,获批四川省科技计划联合创新专项,立项经费达7000万元。

有了科研实力,如何转化成果?支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是西南医大时刻面对的问题。与城市同频共振是关键一步,在泸州建设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下,西南医大将学校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对接、与关键科技领域自立自强密切结合、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服务地区,共享科研发展成果。学校打造政产学研用平台17个,与泸州市政府等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校地合作平台7个;深化校企合作,聚焦未来产业进行攻关。学校与四川科瑞德制药有限公司等共建“厅市共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校企合作平台10个。

同时,设立“泸州市人民政府-西南医科大学科技战略合作资金”,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与泸县人民政府等10余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展开培训合作、心理健康服务、特色医疗、道地药材和保健食品等相关领域的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合作,累计投入资金1900余万元。

此外,学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派出2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对接30余家医药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服务。2018年以来,学校40余名在职教师入选泸州市社科联酒城讲坛讲师。

大力开展科普工作,学校现有人体科学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级科普基地11个,获各级科普科研项目资助近百项,在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全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等赛事中获奖13项,获四川省优秀科普作品、科普微视频12项。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