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值班室,不由地,我的目光落在木柜上。
相比之前,柜子下方的两扇门已关合得更加严紧,看上去,挂在门上的那把小银锁似乎也闭合得更为牢固。
“你不是在写病历嘛,怎么跑到4床去了?”(背着身,齐医生问到)
(资料图)
“不是我要去的,是……是徐大路非要找我。”(我连忙解释到)
“他找你干什么?”(放下手中的杯子,齐医生转过身)
“他说,想请我帮忙,把手上的绷带拆下来。”
“你帮了吗?”
“帮了。”(我低声一应)
“那不是护士该做的吗?”(齐医生跟着说到)
“我想,不过一件小事,谁来做,应该没什么大碍。”
“他的手伤成那样,远不是拆绷带的时候。”
很明显,齐医生不高兴了,我默默地低下头,不再言语。
“那个徐大路,坐在床上一整天,一动不动、一语不发,现在怎么突然想出去走走了?”
“这个……我也不清楚。”
“这样,你去外面把徐大路的家属叫进来,说明情况、签字确认。”
“刚才,您不是说,他的家属不在嘛。”(我跟着一句)
“徐大路是监护室的病人,他的家属怎么可能不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原来,刚刚在徐大路面前,齐医生用了一个“缓兵之计”。
“他不是想出去嘛,可以,但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家属同意,并承诺全程陪同;其二,书面说明情况,注明患者执意申请外出,一旦离开急诊楼,无论院内院外,如发生任何意外,与急诊科医护人员无关。”
齐医生提出的两点要求,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细致严谨、什么叫防患于未然。
这令我想起曾在《医事法规》选修课上,结课的那一堂,老师所讲的最后一段话:毫无疑问,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请不要忘记,你需要小心谨慎、需要保护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一直把医生当下去。经过不懈的努力,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登上医学的高峰,但在此之前,每一个决定、每一次行动,请务必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找来了徐大路的姐姐,按照齐医生的要求,她在《特殊情况说明》上签了字。
之后,我亲眼看着她和徐大路一同走出急诊楼。
徐大路的身体状况很好,脚步也很轻快,那一刻,我仿佛能听到陪在身边的姐姐对他说:千万不要再喝酒了,好好保重身体,为了自己,更为了你的孩子。
一回身,齐医生恰好迎面走过来。
“徐大路走了?”
“走了。”(我回应到)
“得让他出去,否则,急起来、闹起来,谁也压不住。”
“您的意思是,如果不随他心愿,他会做出非常激进的举动?”(我看向齐医生)
“呼之不应,撕咬双手,醒来却异常的平静,甚至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疼痛,这样的人,保不准能再做出什么。”(望向急诊楼外,齐医生舒了口气)
“那您觉得,回来之后,徐大路会老老实实的吗?”
“会,一定会!”(齐医生即刻答到)
“您就这么肯定?”(我再一问)
“还是那句话,我没什么特别肯定的客观凭据,我靠的是感觉,医生特有的感觉。”